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
2024年,是落实《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的重要一年,茶叶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在经济下行、消费降级的经济背景下,2024年,中国茶行业经历了哪些新挑战、新变局?迎来哪些新变化、新趋势?如何在挑战中寻求发展?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作为中国茶行业主流舆论阵地,肩负着推动行业发展的媒体责任,连续三年推出《中国茶产业观察报告》。《2024年中国茶产业观察报告》除发挥《茶周刊》专业记者的优势外,还邀请了更多深谙行业发展规律、在茶行业细分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学者参与创作,洞见突出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以深刻的思考为行业发展贡献智慧。
《2024年中国茶产业观察报告》共八个篇章,涵盖了茶行业发展战略、产业链、技术、品牌、电商、空间、消费、文化等八个重要领域,坚持“观察源于一线、结论源于实践”,坚持从实践中找问题、向实践要答案、透过实践看趋势。
科技助推中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期从事茶树病虫害及其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9项(次);编写出版《茶树病虫与天敌图谱》等著作2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12项,发表科技论文120余篇。入选浙江省“151”人才,获“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突出贡献科技特派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导读:2024年,中国茶产业在技术驱动下,茶树品种实现迭代升级,茶园种植更加绿色低碳,诞生了火爆市场的茶叶啤酒,茶多酚和抹茶粉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多元化产品陆续涌现,中国茶叶的深加工发展之路进程加速,技术的不断创新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2024年茶科技发展变化与现状
茶树品种迭代升级
以“白叶1号”为代表的叶色变异品种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育种方向,白叶、黄叶、红叶、紫叶等品种不断被选育出来。这些品种不仅在田间表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而且加工后的茶叶也是同样色彩艳丽。由于叶色变异后茶叶的内含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氨基酸的含量大幅增加,品饮时鲜爽味浓郁,消费者更易接受,种植推广的面积不断扩大。仅“白叶1号”发源地的浙江安吉这一品种的种植面积就占90%以上。据估计,全国种植“白叶1号”茶园面积在400万亩左右,接近我国茶园总面积十分之一,可谓一个品种造就一个产业。
农业农村部2017年实施并将茶树品种列入《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办法》管理,登记的茶树品种呈井喷式增长。此办法实施前30多年国家级(认、鉴)定的茶树品种为134个,而仅近3年登记的茶树新品种就达200多个。登记品种中叶色变异品种仍然是受种植者喜欢的品种,将具有地方特色、抗逆性强的品种进行登记推广是一个新的趋势。保靖黄金茶1号、陕茶1号和中茶108等列入近年农业农村部推介发布的农业主导品种。
茶树新品种的选育与茶树资源的保护息息相关。各地持续加强古茶树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由古茶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家创新联盟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古茶树资源状况白皮书(2024)》中统计,全国古茶树共有5600余万株,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其中云南占97%以上。云南作为世界茶树起源地和种质资源多样性中心,科学保护利用好古茶树资源尤为重要。
茶园种植绿色低碳
2023年《生态低碳茶生产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发布,2024年“生态低碳茶生产集成技术”列入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标志着茶叶生产绿色低碳先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已有15个省130余家茶企获得了生态低碳茶认证,建立了10个生态低碳茶示范县,生态低碳茶园面积达到10万余亩。除生态低碳茶认证外,茶叶碳足迹标识认证、零碳茶园建设也开始启动,这为茶园碳汇交易、延伸茶园经济价值提供了通道。在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于福建厦门落地之际,先行试点交易农业茶叶碳汇,实现茶园生态价值的转化。
以草控草、生物质碳利用、减肥减药等绿色低碳技术不断应用于茶园生产中,进一步保护了茶园环境、提升了茶叶的卫生质量和安全水平。鼠茅草、黑麦草和显花植物与茶园间作,实现以草控草,让茶与周围生物和谐共生。利用茶树修剪废弃物生产生物质碳,再作为有机肥施回茶园,在循环中变废为宝。氨基酸液肥、矿物油等一批非化学投入品应用于茶叶生产,化学投入品逐年下降,确保了我国茶叶产品在国标检测茶叶中农药数量上升到110种,合格率仍可达99%。
机械化、智能化和数字化为茶园种植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无人机的快速发展和使用技术的简易化,使无人机越来越多替代人工用于茶园的生产作业环节,特别是植保无人机更为普遍。在杭州西湖龙井茶生产区,无人机茶园喷雾作业已实现全覆盖,2024年大疆公司推出了T70、T100更大载重量的无人机,可应用于茶园施肥、搬运等田间作业,大大减轻了田间人工作业的强度。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与杭州睿坤科技共同开发的茶树病虫害智能识别小程序,用户数已接近2万人、田间病虫识别准确率达到93%。茶树病虫智能识别与绿、黄、红“三色码”预警技术结合,为更科学地指导病虫防控、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供了可能。借助数字化技术,福建福鼎建立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把全市36万亩茶园涉及的茶农、茶企和经济人信息纳入其中,实现了茶园产地、茶青交易和茶叶产品的溯源管控,强化了产品的原产地溯源和质量标识制度。浙江新昌县创新组建的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茶保姆”,则为茶企和茶农开启了“高德”导航式的茶叶生产全生命周期的托管服务。
多元茶产品催生理念和技术的创新
2024年“信阳毛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与啤酒企业结缘,创新并推出“信阳毛尖中式精酿啤酒”产品成为爆款,引起市场强烈反响。尽管后因证明商标授权规定上的局限性,双方基于现状以平等的方式作了和解。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茶叶及其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潜藏着独特的新质生产力。茶叶作为原料可以为啤酒企业创新产品,自带流量的茶叶公共品牌可以为啤酒行业赋能,推出爆款产品。这是茶叶产品、茶叶品牌与啤酒行业有机融合的典型案例,让茶这一相对传统的产品有了年轻化的表达方式,为茶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供了路径。茶啤酒产品的出现,实现了技术上的创新,更实现了从农产品品牌化向工业品品牌产业化的转变、让地标农产品更多走进消费者。
近年来,茶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水和酒等行业,使茶成为工业化原料。茶叶的天然成分与啤酒花成分有相似之处,可以部分替代啤酒花,成功进入到啤酒行业。每升啤酒中可含茶2~4克,产品带有茶叶独特的香气与滋味,为消费者提供了新口感。农夫山泉2024年推出的东方树叶龙井新茶,仅在清明节气前后采用线上销售的方式,则实现了原料产地市场和销售时间节点的细分。以抹茶为代表的食用茶原料产品,仍然是茶食市场的宠儿,预计抹茶和茶粉2024年的产销量超5000吨。
2024年茶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茶树的育种技术仍未突破,尽管育成品种数量多,但得到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少。
茶树是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一经种植就可以生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其育种周期长、品种更新慢。由于茶树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难度大、基础薄弱,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编辑等茶树育种新技术有待突破,茶树稳定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尚未构建形成,因此目前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育种方法,导致育种目标的精准性难以得到保证,育种效率低。尽管近几年登记的品种数量大幅度上升,但育成品种仅在某些性状上得以改良,综合性状表现不理想,难以超过已有大面积推广的品种。
茶园种植管理技术研究尚需强化,茶园潜在生态和经济效益有待挖掘。
茶园种植涉及茶叶采摘、茶树修剪、茶园施肥和病虫防控等多个环节,其生产管理技术是推进生态低碳茶技术应用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茶园碳汇和生态效益的关键。目前茶园碳汇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碳汇交易还未有效开展,茶园生态价值转化渠道尚未形成。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使用的显性碳减排技术,还需在技术及机制体制上进一步强化。茶园采摘、修剪、施肥和病虫防控的作业机械化程度低,替代手工采摘的茶园机械有待开发,茶园生产管理成本仍居高不下。
茶产品创新技术不强,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无论是茶啤、茶酒,还是即饮茶水、新型茶饮,产品形式多样但同类产品技术相近,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卷加剧。茶酒、茶水所需的工业化、标准化的茶叶原料,需要规模化茶园基地和机械化采收加工,保证茶叶原料的卫生质量安全是关键。新茶饮所用的茶、水果、奶、糖、辅料等原料繁多,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风险。丰富多样的新式茶产品中添加的多种原料与茶混合产生了理化性状改变,还需要关注和研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茶科技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选育生产所需的茶树品种。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品种对茶产业的发展起到基础性、决定性作用。要进一步加强茶树育种基础理论研究,创新茶树育种技术,推动茶树从传统育种向精准定向育种方向发展。当前应围绕产业需求,重点开展以下品种选育。一是以色泽艳丽、滋味独特、香气浓郁为目标,选育适用新茶饮和新茶食的品种;二是以发芽整齐、顶端优势明显、持嫩性强、节间适中为目标,选育适宜机器采摘的品种;三是以抗病虫、高肥效、耐贫瘠、耐低温为目标,选育抗逆性品种。
立足生态低碳,推进茶产业发展方式创新。
生态低碳茶的提出与发展,是茶叶生产应对“双碳”目标的创新性举措。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茶园碳汇测算、监测和评估体系,制定茶园碳汇标准,推进生态低碳茶园生产技术的应用,减少茶园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茶园的固碳能力。研发名优茶的机采机制关键技术与装备,集成茶叶机采机制技术,推进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广应用适宜茶园使用的非化学投入品,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依赖,确保茶叶卫生质量安全和茶园生态环境安全。构建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采用机械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探索茶叶生产全生命周期托管模式,提升茶园管理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拓展茶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方式,让创新产品贴上传统标签。
“东方树叶龙井新茶”“信阳毛尖中式精酿啤酒”成为2024年的爆款产品,折射出创新的茶产品可以用传统的茶叶品牌带来更多的流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有360多个,企业品牌近2000个,1000多个产茶县中有300多个把茶产业作为重点农业产业。研发茶叶新产品时,注重与这些区域地方茶品牌的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当地茶产业从传统茶的加工向工业用茶延伸,而且可以创造出个性化、差异化的茶叶新产品,其市场潜力非常可观。同时,会进一步推进茶叶加工和产品开发的精准化、茶产业组织体系化发展和农业品牌向品牌产业化延伸,促进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
来源:茶周刊